陈兴德

个人信息

Personal information

教授     博士生导师     硕士生导师

教师拼音名称:CXD

电子邮箱:

所在单位:教育研究院

学位:教育学博士学位

手机版二维码

Mobile QR code

(一)著作

1.《20世纪科举观之变迁》(专著),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8年11月;

2.《借鉴与超越: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路径研究》(副主编)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2年10月;

3.《潘懋元教授高等教育学术思想研究》(参研)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0年9月;

4. 《科举学的理论化和综合化》(副主编),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0;

5. 《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学科新进展·高等教育学卷》(副主编)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20;


(二)2000年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

1.《试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诘难与改造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,2000年第6期;

2.《卢作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述论》(合作),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科版),2000年第5期。

3.《悖离与重建:我国现代教育目的刍议》,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》(哲社版),2000年第4期;人大复印资料《教育学》2000年第10期全文转载;

4.《试论创造力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教师的启示》,收入顾明远、张诗亚主编《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研究》一书,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9年出版。

5.《努力构建农村成人继续教育网络》,《成人教育》,2000年第6期;人大复印资料《职业与成人教育》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;

6.《民族实业家卢作孚的教育追求》,“卢作孚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”会议论文,《西南交通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2003年第2期;

7.《在历史光影的背后——吴汝纶与中国学制的建立》,“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第八届学术年会”会议论文。《西南教育论丛》,2002年第4期;

8.《经典的解构——从泰勒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变迁》(合作),《江苏高教》,2003年第2期;人大复印资料《高等教育》,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。

9.《论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实践理性观》(合作),《高教探索》,2003年第2期;

10.《卢作孚在中国近现代代教育史上的地位》,《中华文化论坛》2003年第2期;

11.《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》(合作),《中国教育报》,2004-09-03理论版;《新华文摘》,2004年第24期全文转载;人大复印资料《高等教育》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。

12.《高等教育理论呼唤高等教育史研究》(合作),《教育研究》,2004年第10期; 人大复印资料《高等教育》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;

13.《从“反殖民”到“自我殖民”?》,《复旦教育论坛》,2004年第2期;

14.《从传统走向现代:嬗变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反思》,《集美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,2004年第3期;

15.《诠释还是误读:对中国高等教育“依附发展”的批判》,《传承与变革:“中华高等教育改革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厦门大学出版社,2004年8月;

16.《大学,所为何事?——弗莱克斯纳大学理念评析》,《外国教育研究》,2004年第12期;

17.《依附、借鉴、创新?——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》(合作),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》,2005年第1期;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,2005年第2期转载;

18.《高校学术评价标准与管理文化反思——论CSSCI与现行科研人事考核机制的结合》,《科学学与科举技术管理》,2005年第6期;

19.《从陕西看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》,《西北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05年第3期;

20.《科举制: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》,《湖北招生考试》(理论版),2005年6月下半月;

21.《一场值得永远铭记的社会改革运动——清末废除科举的历史反思》,《复旦教育论坛》,2005年第3期;

22.《厦门大学的教育史研究》,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选《百年跨越——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》,鹭江出版社,2005;

23.《刘海峰教授学术研究综述》,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2006年第1期;

24.《理性评价科举,推进考试制度建设》,《中国考试》,2006年第3期;

25.《民国科举学述评》,收入《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》,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6;

26.《明清科举利益群体论》,《科举学论丛》第二辑,线装书局,2007;

27.《以学科建设为纽带,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——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》,《黑龙江高教研究》,2005年第5期;人大复印资料《高等教育》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;

28.《透视历史转折关头集体性的沉默》,《科举文化与科举学》,海风出版社,2007;

29.《高考论争与科举隐喻》,《江苏高教》,2008年第4期;

30.《潘懋元: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思想引领者》,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2008年第6期;

31.《乡村社会变迁与民国时期科举评价的转向》,《招生考试研究》,2008年第1期;

32.《科举观念论纲》,《考试研究》,2009年第2期;

33.《高考规律论纲》,《教育与考试》,2009年第3期;

34.《从“过渡舟楫”到“基本方略”——新时期我国留学政策的回顾与展望》,《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》,2009年第6期;

35.《“依附发展”与“借鉴-超越” ——高等教育两种发展道路比较研究》(第一作者)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2009年第7期

36.《科举观:科举学研究的新视角》,《厦门大学学报》(哲社版),2009年第6期;

37.《拉美高等教育现代的解读与反思》(第一作者),《高教探索》,2010年第1期

38.《守望与超越: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反思》,《现代大学教育》,2010年第2期;

39.《从可持续到科学发展——潘懋元高等教育发展观探源》,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2010年第2期;

40.《教育依附理论问题研究——以卡诺伊与阿尔特巴赫为中心》,《外国教育研究》(第一作者),2010年第3期

41.《美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历史、现状与反思》,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》,2011年第6期;

42.《教育交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——兼论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使命》,《教育与考试》,2014年第1期;

43. 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城乡差异分析》(合作),《教育研究与实验》,2014年第5期;

44.《晚清科举评价的负面化倾向》,《厦门大学学报》(哲社版),2015年第5期;人大复印资料《中国近代史》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;

45.《社会变迁、权势转移与清末科举评价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,2016年第5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6年第16期论点摘编;

46. 《科举、宪制与制度理性》,《山东社会科学》,2016年第8期;

47.《文化思潮与20世纪科举观的形成》,《湖北大学学报》(哲社版),2016年第6期;

48.《断面与整合:多学科视野中的学术自由》,《现代大学教育》,2017年第1期;

49.《从生命自觉、学术自觉到文化自觉——“自觉意识”与潘懋元教育思想关系研究》,《高教探索》,2017年第7期;

50.《一位理想主义者的教育追求——从“无锡国专”看唐文治的君子人格》,《苏州大学学报》(教育科学版),2018年第3期;

51.《“双一流”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共生发展》(第一作者),《教育与考试》,2018年第4期;

52.《“乌托邦”“次劣原则”与科举评价》,《厦门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8年第5期;

53. 《高等教育学的“学科”“领域”之争——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的考察》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2018年第9期;人大复印资料《教育学文摘》,2018年第4期;

54. 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政策变迁研究》(第一作者),《教育与考试》,2020,(6);

55.《家国、文化与科举评价——钱穆科举观述评》(第一作者),《教育与考试》,2019,(6);

56. 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经验、问题与趋势》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2019,(5);《评价与管理》,2019,(3);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,2019,(10);

57. 《卓越大学院计划:着眼“世界一流”的日本博士生教育改革》(第一作者),《大学教育科学》,2021,(4);

58. 《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探析》(第一作者),《中国考试》,2021,(12);

59.《“新时代”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七大特征》,《教育与考试》,2022,(1);

60.《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当成为共同追求》,《中国教育报》,2022-01-24;

61.《趋同存异:保持高等教育的多样性》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2022,(3);

62. 《“双一流”建设背景下重审学科本质及其演化规律》(第一作者),福建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22,(04);